太阳集团2018网站 _ 2022最新版

 
当前路径: 首页>>教学科研
太阳集团2018网站《以政治为天职》读书会纪要
发布人:文|学生会学术部 图|学生会学术部  发布时间:2020-07-23   点击数:

  

 

第一次读书会

2020418日下午1430,太阳集团2018网站主办的“《以政治为天职》——本科生经典阅读”第一次线上读书会于腾讯会议APP开展。本次读书会由太阳集团2018网站社会学系的王楠老师主讲,参与读书会的成员有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同学。

读书会开始,王楠老师就读书会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读书会以马克思·韦伯的“以政治为天职”这一文本为主要阅读材料,将进行四次,主要采用细致阅读、提出问题和集体讨论的模式。

首先,老师就本次读书会使用的文本作了简单的介绍。这一文本不仅涉及政治,还关涉韦伯对于“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行动”这一主题的思考。首先,韦伯使用“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操持里的意义问题”这一说法,表明该篇演讲并不是为了向学生们明确指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而是要向学生们说明,在当前时代的德国,选择政治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并且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现代政治需要什么品质的人。

而后,老师与同学对政治的定义作了讨论。韦伯在文本中将政治定义为“对一个政治团体(在当前的文本中指国家)自主的领导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施加的影响”,换言之即运用某种手段去领导并实现权力的影响。接下来,韦伯继续从形式的方面来讨论国家。韦伯尝试用手段来定义。他最初对国家的定义着重于“武力”,但老师指出,不能停留在这个定义上来理解韦伯的国家观。武力只是韦伯理解国家整体结构的一个起点。实际上,韦伯更强调国家是对武力有正当的垄断权利的支配团体。其他政治组织虽然也可能运用武力,但在国家之中,唯有国家才具有运用武力的根本正当性。

此后读书会对国家为什么有正当性,即我们为什么要服从国家作了讨论。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辨析了支配与权力的差别,理解了在韦伯对国家的思考中,支配作为一项特定内容的命令会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机会,只有基于服从者的认可,才能导致政治的成立。

读书会最后讨论了正当支配的三种类型之间的辨析与关系。并对于支配中动机与正当性的双重关系做了讨论。韦伯通过将政治秩序的基础落于民众对支配正当性的三种不同信仰之上,来展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分析。如以实例来说,服从于祭司与服从于先知的不同政治模式,背后隐含的问题是其神圣正当性的差别。而卡理斯玛的正当性,对于现代政治中,民众追随和服从领导政治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对《以政治为天职》中的国家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下午六点,第一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第二次读书会

  202052日下午2:30,太阳集团2018网站主办“《以政治为天职》——本科生经典阅读”第二次线上读书会于腾讯会议APP开展。本次读书会由太阳集团2018网站社会学系的王楠老师主讲,参与读书会的成员有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同学。

首先,温故而知新,王楠老师回顾了第一期中所讲韦伯关于“国家”的概念和“政治”的界定,再次强调了第一部分的重要性。然后引申到什么是韦伯演讲中的“政治家”?在现代国家中“政治”的意义为何?王楠老师强调韦伯演讲中的“政治家”不是一般意义的卡里斯玛领袖,而要从现代国家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韦伯所说的“政治家”。

其次,第二部分同学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身份制团体”一节,王楠老师对此做了重点阐述。第一是“支配者”与“身份制团体”的关系问题。第二是“支配者”与“行政僚属”的关系问题。韦伯想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政治”, 在他的论述中存在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要同时看到两个层面。韦伯的阐述既包含类似涂尔干的普遍共同信仰的意义,也考虑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层面。“政治”不应是完全的经济理解,也不是完全的阶级统治,对政治权威正当性的信仰,也不只是一套说辞。另外,“身份制团体”的划分不同于阶级的概念,是对后者的扩展。“身份制团体”与“支配者”有一个“身份制权力划分”的过程。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探讨“身份”与“阶级”时,就阐述过“贵族”因身份状况而具有的社会荣誉感。王楠老师强调“身份制团体”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拥有荣誉和特权的团体,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

然后,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为政治而活”和“依靠政治而活”的区别。王老师指出,从历史的维度出发,“身份制国家”中“政治”是一种副业而非将整个生活奉为“政治”,不会产生以“政治”为主业或者副业的问题。现代国家恰恰需要人来根据具体情境和时机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调整国家的整体方针政策,处理各项政治事务。但这并不等于说,以政治为天职的政治家就是靠政治谋生的职业政客,或完全不考虑现实层面的狂热分子。韦伯实际认为,物质上宽裕、时间上有闲暇的人士从事政治,或许更能够摆脱物质利益与不顾现实的理想主义两种极端。

第四部分,同学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职业政治家”与“官僚”的差别上,王老师强调,”官僚“主要做的是行政事务,尽心尽责的执行命令。而”职业政治家“却是他对自己的作为,要负无所旁贷的责任。然后老师又与同学们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极有兴致的探讨了中外历史上能称之韦伯所讲的“职业政治家”人物。

最后,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对《以政治为天职》中的“政治”与“职业政治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午六点,第二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第三次读书会

  2020517日下午2:30,太阳集团2018网站主办“《以政治为天职》——本科生经典阅读”第二次线上读书会于腾讯会议APP开展。本次读书会由太阳集团2018网站社会学系的王楠老师主讲,参与读书会的成员有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同学。

会议开始,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上次读书会所讨论的政治家的概念和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政治家以及他们成为政治家的目的与野心。而本次读书会讨论了《以政治为天职》一书的六、七、八三部分,主要讨论了政党相关的内容。

首先,老师带领同学们讨论了政党发展的三个阶段、党工在政党中的作用、名门望族在政党中的地位以及政党向竞选机器的演变。正如《经济与社会》中所载:“只有在某个组织之内,只有在争夺对组织的控制权时,政党才会存在。”现代政党的特征体现为大众民意的争夺者:“换言之,这种机器的登场,意味着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的到来”。另外,读书会也对党工从事工作的动机作了阐述,党工所获得报酬并不仅仅是工作得到得好处,还有精神性的满足,这种满足部分是非理性的,令党工感到自己的努力有超越平庸事务的可能。

然后,读书会的同学们围绕英美德三国的政党形成进行了讨论,早期英国政党组织几乎是名门望族的组织,同学们阐述了英国政党的发展和新式政党的形成。并且也讨论了美国的政党形态讨论了党组织、人民、总统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在美国“党老大”所处的位置。在讨论德国政党的过程中,读书会着重讨论了“德国的无力感”,德国望族强大的影响力造成中间阶层出现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德国与前述英美不同的原因之一。

接着,读书会的同学们讨论了政党中领袖的出现和作用,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领袖路线的可行性,并为下一次读书会所述的“内在部分”作了铺垫。

下午六点,经历了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第二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第四次读书会

2020530日下午1430,太阳集团2018网站主办的“《以政治为天职》——本科生经典阅读”第四次线上读书会于腾讯会议APP顺利开展。

本次读书会主要探讨了《以政治为天职》第九和第十部分。

首先,老师与同学们就志业政治家人格上的条件展开讨论,也即作为民选领袖的政治家,应当怎么运用权力方可不负这个权力。对政治家而言,有三种性质是绝对重要的,热情、责任感、判断力。其中,如果只有热情,就会陷入韦伯所述的“以理知上的有意思为尚的浪漫主义”,也即主观的想象中,而脱离了现实。老师用在网络上不加思考随意发表意见的“键盘侠”以作类比。对于本段所述的“距离”——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老师指出,这是要求政治家切实把捉到现实,对现实进行体验与思考,接触现实,才能不会被“热情”淹没了“判断”。并且老师补充,前文所述的“党老大”并不属于韦伯所说的“职业政治家”,虽然他身处后台,甚至可以认为他极度理智,因而远离“虚荣”这一敌人。

    而后,读书会就“虚荣”展开讨论。老师指出,之所以文章载“就一个学者来说,虚荣通常不会干扰他的学术工作”,是因为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多多少少压制了自己自我膨胀的可能性。诚然,在《以学术为天职》中也提及有学者试图 “把自己表演成一个天才”,这正是当今时代的病症。但就学者与政治家而言,政治家的“虚荣”危害性则更大。崇拜权力的政治家表现的是“我拥有权力,并为我拥有权力而陶醉”这种状态。但韦伯更为推崇的,是为了有内容的目的和信仰而运用权力,而不是为了权力而权力。

    老师和同学们就理想和信念作了讨论。理想信念之所以对于政治家如此重要,是因为,如果政治不服务于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那么容易陷入庸俗,遭遇现实的幻灭。政治的目的并不是权力,相反,政治对权力的运用是要有一个更高的目的,也就是政治家的理想信念。通过服务于更高的理想,从而打破关于权力的循环。

    读书会讨论至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老师与同学们探究了“道德和政治的离与合”部分,即在道德世界的什么地方,才是政治的居身之所的问题。老师指出,作者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试图启发他人思考,对政治的态度,需要认识政治在一般的人类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讨论中,同学们了解到,一种“庸俗化”的“掩饰”和“自诩正义”的伦理是将道德作为正当化自己的手段,但这并不是政治应当遵循的伦理。政治有其特有的伦理,因为政治的特殊性在于,由武力作为最后依靠手段,但却用它来服务于更高的理想。在韦伯看来,无法评判谁的理想更为高贵;而政治的根本手段皆为武力。在这里,纯粹的政治手段与政治所服从的理想要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例如,一个人追求和平,但弱不使用武力则难以达到和平的目的,可若使用武力则与其理想相悖。这也是政治的悲剧意义,即如果不折不扣的追求理想信念,现实往往是理想的反面。可如果用武力和政治,就是背离了理想。

    最后,老师就文章中韦伯对何以克服上述张力的回答作了阐述。老师指出,韦伯认识到现代政治背后的理想性,以及这种理想性对于国家整体的意义及其局限。韦伯提醒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择手段的信念政治家,易于陷入要求世界按自己的想象存在的危险。作为一个真正的有信念的责任政治家,在克服上述张力时,能够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的要求行事,但却最终仍能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在现实的实践中,他会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来坚持理想,去反复权衡、妥协并作出选择,而非单凭理念的驱使和意志的冲动行事。这正是真正政治伦理的要求。老师认为,韦伯希望人们能够在充分认识现实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去追求理想,面对这个“庸俗”甚至不值得自己献身的世界,但却仍然屹立不倒。

    经过四次读书会的学习讨论,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至此中国政法大学太阳集团2018网站本科生经典阅读读书会——《以政治为天职》圆满结束。

中国政法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查号电话:010-58909114
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

中国政法大学太阳集团2018网站
办公电话:暂无
办公地址:暂无